儿童食用零食“潜规则”

近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在京发布。新版指南根据年龄段分为三册,分别适用于2至5岁学龄前儿童、6至12岁学龄儿童及13至17岁青少年,将引导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和健康观,减少或纠正不良的零食消费行为,有利于儿童青少年从小建立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理念,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终身受益。

零食是两餐之间补充能量和体力的加餐替代形式,不仅能满足儿童生理需要,又能增加生活乐趣,也是日常的一种饮食行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也存在零食消费过多、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我国2岁及以上人群零食消费率从90年代的11.2%上升至近期的56.7%,零食提供能量占每日总能量的10%左右。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阶段,过多或不合理零食消费行为可能增加肥胖及相关慢性病发生的风险。

儿童版本5


盲目食用零食的危害


1.破坏正常的饮食机制,打乱胃肠消化活动的规律,易引发胃病和胃炎,导致内分泌疾病。

2.导致儿童味觉迟钝,影响食欲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零食虽味道鲜美,但营养成分单调,长此下去则会导致营养不良。

3.加重胃肠的负担,使胃肠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得不到休息,因而会减弱消化器官的工作能力,引起消化不良症。

4.仓促吃零食,食品和手都来不及进行必要的卫生保护,容易得肠道传染病,严重时会损害身体健康。

5.高盐、高糖零食过度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埋下心血管的祸根。


如何正确食用零食


2~5岁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三顿丰富的正餐与两次适量的加餐是学龄前儿童获得全面营养的保障。如果需要添加零食,应该少量,且要选择健康零食。


1.吃好正餐,适量加餐,少量零食;

2.零食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5.零食应新鲜、多样、易消化、营养卫生;

6.安静进食零食,谨防呛堵;

7.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6~12岁学龄儿童饮食模式逐渐从学龄前期的三顿正餐、两次加餐向相对固定的一日三餐过渡,正餐食物摄入量有所增加,但由于饮食间隔时间较长,容易产生饥饿感,且由于学龄前饮食习惯的延续,容易产生零食消费需求。


1.正餐为主,早餐合理,零食少量;

2.课间适量加餐,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喝含酒精、含咖啡因饮料;

5.零食新鲜、营养卫生;

6.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13~17岁青少年正经历着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大,对食物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强,容易产生冲动性食物消费,甚至对某些零食产生依赖。


1.吃好三餐,避免零食替代;

2.学习营养知识,合理选择零食,优选水果、奶类、水果和坚果;

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及烟熏油炸零食;

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饮酒;

5.零食新鲜、营养卫生;

6.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创建时间:2018-06-29 13:06
浏览量:0
首页    儿童食用零食“潜规则”